一个老战友因为身体上的某些原因,总是顾忌某些食物和某种液体能不能吃下(或喝下)肚里去。一次,乡卫生院的谢院长用他那相当浓重的方言跟他说:“想吃就吃!想吃,证明你的身体需要,想吃而不吃就会使你的营养偏颇缺失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也千万不能因为你喜欢的就撑吃滥吃(爆食爆饮)。”
由谢院长的养生学说生发开去,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一些事情,说他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,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。儿子晚辈如果问她,她就会说:“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,为什么不买大的?”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,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。
其实,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“姑婆”。比如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,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;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,偏偏画着超级巨画;经常人口不多又不在家的富裕起来的人,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;一些自己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,却喜欢频繁的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网络里广泛流传了的别人的东西,如此种种。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,其实只是被内在虚荣推动着,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,忘了自己的脚一样。不管买什么鞋子,合脚最重要,不论追求什么,总要适可而止。
适可而止,这是文雅的句子。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见好就收。见好就收,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的一种理想精神境界。朋友们可能会看电视里面那些拼体能、博智慧的节目,诸如央视三套的“开门大吉”、“幸福账单”等。当你拼尽体能和智慧让自己进入到理想的关卡时,就该见好就收了,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一切清零。
《中庸》理论告诉我们,喜、怒、哀、乐是人们的正常反应,是人们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后产生的自然情感,之所以说喜、怒、哀、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“中”,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情感是被控制的,内心保持着平静和均衡,这是合乎正道的。然而,人的感情无法正常宣泄是不可能的,因此宣泄需要有个尺度,这个尺度就是: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,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,极度悲哀或是过度高兴都是不合理的。这便是点到为止、适可而止,见好就收的真谛。
台湾诗人纪弦晚年给夫人写诗说:“我们已不再谈情说爱了,我们也不再相吵相骂了。晚餐后,你看你的电视,我抽我的烟斗,相对无言,一切平安,噢,这便是幸福。”生活本是一面镜子,你哭他也哭,你笑他也笑。别和自己过不是去,懂得珍惜,懂得和解,才能感受简单生活的幸福。一个人最重要的,不是拥有财富的多少和职位的高低。因为不论拥有多少财富,迟早都会清零;不论到达多高的职位,最终也会回到原点。人生最重要、最恒久的,是生命的格调!因此,我们真的应该崇尚适可而止、见好就收。(石芫 游德福)